关于黄河·中国现代山水画创作
 
刘礼宾
 

  古往今来,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情”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给予了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黄河不仅以其丰饶的资源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且也成为中华文明的具体承载者。但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史,会奇怪地发现,在近代之前,以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呈现黄河风貌的作品极为少见;近代以来,与“黄河”主题有关的作品才慢慢出现。细想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黄河”的特殊地位,对它的表现实际上折射了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民族命运以及传统文化的焦虑。在工业革命之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方面表现为它们生产出来的大量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中国在近代慢慢陷入列强的控制之中;第二个原因是,从陈独秀倡导“美术革命”以来,“写实”为画家所重视,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兴起进而兴盛,这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建国前,集中体现为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以及“革命美术”;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转变使中国画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变革!在客观形势的要求下,一些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重视写生,出现了以李可染为代表的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画家。80年代以后,中国画创作向多方向发展,有的画家重视从西方绘画中吸收营养,注重画面的形式感;有的画家延续传统的创作方式,期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借复古以创新!也有的画家“外师造化”,对景写生,“行万里路”,背负时代使命,感受时代气息!这次参加“黄河”展览的艺术家更多的属于后者,对“黄河”的关注使这些艺术家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的忧患意识促成了这次黄河主题的中国山水画创作。
  黄河是黄河流域淡水的主要来源。但从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上升,再加上全球气候转暖,黄河源头的雪山雪线上移,黄河下游几次出现了断流现象。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更使黄河流域的现状不容乐观。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真的要枯竭了吗?问题的回答可能有很多种,但是问题的提出、并使其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前提!艺术家从来就是对时代最为敏感的人,从事黄河题材创作的这些艺术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或许想到:与当代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否像黄河一样开始枯竭?黄河的“断流”是否是一种风水性的谶语?这种预示和民族命运有关吗?……这些问题使艺术家走向现实世界,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起点,这个“起点”最后将会演变为他们创作的基点。而关注时代、进入时代,从来就是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时代特征的前提!
  艺术家切入时代有诸多方式,国画家一直强调“师造化”,赵孟頫有诗云:“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也正是言此。1961年,以傅抱石为代表的一批江苏画家在北京举办了“山河新貌”展览,引起了巨大轰动。同是60年代,以石鲁为代表的陕西西安的一批画家,致力于新内容的表现,并探索与新内容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被人称为“长安画派”。这些画家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国画家参与主题性的创作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当然,参与主题性创作容易受到主题的束缚。但是如果一个主题具有时代特征,不是一个虚假的、奉迎性的主题,那么反而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活力。这次举办的“黄河”展览是建立在参展国画家对“黄河”的深入思索的基础上的。
  当下,“黄河”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反而和“贫穷”、“落后”相关,这些艺术家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来参加这个展览,而是为了回应时代的召唤。这次展览一方面展示了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会激发更多的艺术家走向自然、接触现实。
  当然,还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画家考虑“黄河”这个主题的时候,他必须以他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他的思考。作为一次主题性的展览,艺术家在表现内容的选择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以自己的方式客观表现出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展示“黄河”正在遭受的苦难,展示依靠黄河生存的人民的艰难。在艺术形式上,艺术家又有怎样的选择呢?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必须有独特、成熟的艺术形式,这不单是国画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油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式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位艺术家,无论你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有多么深,最终都必须以一种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你去振臂疾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可以说你是社会活动家,但不能说你是一位艺术家,艺术家的具体价值应集中于作品上,也就是说,艺术家必须用作品说话。这次展览的策展人给出一个视角,艺术家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不但应从题材上表现出来,在风格上也应有所创新,这样才会使人感觉到展览的价值。主题性展览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千篇一律,作品的艺术形式成为内容的牺牲品。而这次“黄河”展览并没有落入旧的窠臼,艺术家表现出了极强的独立性。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形式、风格上也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共有30余位画家参加了这次“黄河”主题创作。这些画家有童中焘、卞国强、王义淼、孔仲起、包辰初、丘挺、杜高杰、况达、徐英槐、寿觉生、何加林、卓鹤君、林海钟、岳黔山、张伟平、张伟平(小)、柳村、桂行创、许志挺、李平、黄培杰、董继宁、彭兴林等。这些画家基本上体现了近几年中国画创作的一个层面。从年龄跨度上来看,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画家,比如说童中焘、孔仲起、徐英槐、包辰初等先生,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画家,比如说况达、张伟平、白云乡等先生,还有新近登上中国画坛并崭露头角的年轻画家,比如丘挺。参展画家年龄跨度非常大,这凸现了不同时间经历的画家对同一主题的认同。无论是从时间、空间或者参与艺术家的创作力度来看,此次“黄河”主题创作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画创作的一次集体演练,而对“黄河”主题的关注与认同是这些参与画家的集体意识。
  他们大多是在亲历黄河的过程中完成的作品创作,参展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基于实景写生,作品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画家不再在书斋中踯躅,在笔墨游戏中耗尽自己的艺术才华,对题材的感悟拓宽了他们的胸怀,他们在山河大川中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恢宏、壮丽与秀美,在日出日落、大河高坡、崇山峻岭、晨雾晚景中与大自然相冥合,在对黄河流域的富饶、苦难、风土人情的体会中,让笔触随着鲜活的心灵跳动,使作品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中,童中焘的《九曲黄河》卷以大开合的构图使我们对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作了纵横观,作品表现出的境界宏大但似乎又略带一种悲凉。从他的另一件《刘家峡》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出画家对现实题材与艺术创作的高度把握。况达,是一直对宋代山水画情有独钟的画家,作为此次创作活动的主持人,他延续了多年来对中国画的“坚持”,他认为宋画之所以有大的气象、恢宏的气势、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与画家对自然山水的写生密切相关的,同时他认为山水画家应该摆脱小情调的限制,表现山水的大境界。他是这一艺术思想的坚持者,也是这一艺术思想的具体实践者。他的作品《大河之源》卷酣畅淋漓、气势独具,笔墨雄强霸悍,画家用水墨描绘无人之境,使人感觉五色具备,作品透出强烈的现实意识。这次参加创作的艺术家中,孔仲起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卷《黄河入海流》构成了颂唱黄河的一段史诗,作品气势宏大,画家通常采用高视点,从俯视的角度表现对自然界的观察,写实技法精到、传神。何加林的《太行王莽岭》保持了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趣味,作品气韵充沛,云的刻画稚拙、疏达,在点、染、勾、画之中描绘出清远、旷达又有市民情趣的风景。其作品《沐雨》则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以“平远”的观察视角将山间盆地“平铺”开来,景物与笔墨相交融,树木、道路的布置体现出作者的童稚之心,同时整个画面又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空间营造意识。包辰初的《高原秋韵》、《积翠贺兰山》也是基于特定地点创作的作品。作者用大幅面的色块表现自己对于“高原”、“贺兰山”的总体印象,画面色彩酣畅、淋漓而不失于繁杂、轻浮,抽象的色彩与所描绘事物形体相互交织,色彩附着于形体之上,成为刻画形体的造型因素,自身又具有独立的情趣,“似”与“不似”搭建了观众体会、玩味作品的平台。董继宁的《蓝格盈盈的天》投出了浓郁的象征主义气息,作品虽然是基于写生创作的,但画面透出一种诡异、懵懂的气氛,黑、黄、蓝三色控制了整个画面,横线式的构图赋予画面以张力,而天空、山峦、湖面、森林作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成为表现作者心灵感受的符号。卓鹤君的《溯源图》多用皴染,色景交融,墨气十足,气韵充盈,酣畅淋漓又不失淡雅、清逸,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源头的独特感受。白云乡的《神游万古》是以实景表现作者的忧思,借景抒怀,作品的题目提示观众更多的遐想,画家以实景抒感触,气象、神韵超于物外,使观众在体会画家所描绘的景色中,领悟到更多超出画面的弦外之音。以实地写生为基础的作品还有杜高杰的《黄河壶口》、桂行创《太行山居》、张谷旻的《秦川那一场雨》、周尊圣的《贺兰夕阳红》等。除去此类作品外,有些画家不拘泥于特定景色的限制,“黄河”成为激发画家主观情感的诱因,在画家情感的笼罩之下,景色超脱了自然状态,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基于此类景色创作的作品传达了画家对“黄河”的独特感受与体会,画家在题材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使画家自身的思索、表现有了相对广阔的空间。黄培杰的作品似一首抒情诗,画面淡雅、肃静,月色朦胧、水天一色,在作者营造的独特的氛围中,一叶小舟飘于画面之上,作品体现了作者独有的宇宙意识。丘挺的两件作品《关陕暮色》、《厚土》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画面构图不因所描绘景色的特征而板结,墨色清新,画家运浙派笔墨画北方山水,别有一番情调。李平的作品具有更多的表现主义因素,其作品《黄土地上向日葵》半工半写,对景物的描写服务于画面整体气氛的营造,画家的眼睛透过“向日葵”,窥视到后面的丘陵,“向日葵”既是作品的表现对象,又成为控制画面构图的主导因素,“向日葵”这一题材体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热情,在它控制下的景色又使人领会到平和、静谧。
  艺术作品的高度与深度使策展人的最初愿望得以基本实现。综观这次展览,既为策展人的良苦用心所激励,又为艺术家的全心投入所感动。此次展览既是策展人人文关注的视觉呈现,又是艺术家积极参与现实的例证。如果说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承载者,那么展览的策展人以及参展艺术家无疑在倾听社会的呼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当她的富饶、仁慈、宽厚因我们的错误行为变成贫瘠、激愤和无奈的时候,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又该怎样面对她的呻吟呢?这次参与“黄河”主题创作的艺术家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峻峰华亭D座217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8610-64039112
网址:www.galleryofchina.cn    邮箱:goc@galleryofchina.cn
中国大画廊版权所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