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博雅社
学术研究
艺术鉴赏
当代画家
艺术展览
绘画长廊
中国书法
艺术图书
关于我们
English

 
笔墨与随意
         --读刘秉贤的花鸟画作品
杨悦浦
 

  “水墨”的出现,应当是在毛笔和墨的发明之际,这说起来就很久远了。至少在战国时期的帛画和汉简中流利使用毛笔的状态,可见水墨作为技艺,也是重要的技艺,已经在书画中广为应用了。但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是在宋以后了,尤其是明清文人画的集大成,将这种语言体系推到极致,至今不衰,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说最具有中国绘画特点的“水墨画”,是中华艺术先哲创造出的最为精炼的艺术形式,使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结晶。近年来,国内外从事中国绘画研究的艺术家、理论家对水墨和水墨画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进行了较大范围和相对深入的探讨,以水墨为表现主旨的画展也此起彼伏。从事水墨画的画家也多于以其他中国绘画形式创造为己任的从业者,为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的新生机做着“必攻不守”的努力。读了刘秉贤的作品之后,首先感知到他在这一领域中所作的努力,已汇入这一大潮中,应当说是可贵的,自然也是艰苦的。

  在读过了刘秉贤的花鸟画作品之后,感到他在两个方面所做努力,颇值得称道:一是对“笔墨”的认识和运用,一是对“随意性”的把握。由于他所做的这些努力带有普遍性,所以也很值得进一步讨论。
  
  关于笔墨问题。

  “笔墨”可能是时下讨论中国画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可见其重要性多么被人看重。写意中国画的难点正在于“笔墨”的运用,要运用得好,首先是对笔墨要有独到理解,之后才会很好使用这种语言。刘秉贤曾指出,“笔墨本性情产物”,有一定道理,一如古人所说,“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者。画家不注入自我性情,就无艺术创造可言。

  在水墨表现中,“笔”在画面上的外形态主要是显现在“线”的变化上,线的长短、粗细、轻重、缓急、走向、面积等等,“物化”了笔所起的作用。线用以造型,塑造艺术形象。刘秉贤作画,立笔挥扫,势若起风,卧笔徐行,犹如落云,以线构成着画面的结构和韵律。笪重光在《书筏》中说:“墨之量度为分,白之虚静为布”,这里所说的一个要点是处理黑白合于规律的关系。以线为灵魂,“知白守黑”,作品才能呼吸吐纳,清爽灵透。这些在刘秉贤的《睛》、《晨》、《高秋图》等有较好的体现。

  古人说“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墨色要活”等,说的都是“用墨”方法。而用墨的实质是“用水”。没有水,墨不可能分出五色,更不会活。我看刘秉贤在用水上也有较好的功夫。在“渗”、“破”、“湿”、“接”等方面既有韵味又可使画面丰富起来。他的画着色不多,但处理得当,如《满地秋霜》、《乐融融》等。实际上用色是笔墨的延伸,色是墨的“伴侣”,故古人又说“墨不碍墨,色不碍色。”清唐岱说:“以色助墨光,以墨助色彩,要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这样画面才透亮,富有生气。

  “笔墨”之中,笔与墨在使用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以笔取形,以墨取色”,墨随笔上,“笔不上处,安得有墨”?笔墨是有机的结合体。“笔墨”又常常是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因为笔墨的出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虽说尚有艺术创造的生命力,但古人创造的使用笔墨的高峰,留给我们可创造的余地已经有限了。因此,写意画家的创造难度可想而知。

                                              下一页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69号峻峰华亭D座217   
邮 编:100029
电 话:8610-58773897        传 真:8610-58773946
网 址:www.galleryofchina.cn    邮 箱:goc@galleryofchina.cn
中国大画廊版权所有2006
              京ICP备06046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