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博雅社
学术研究
艺术鉴赏
当代画家
艺术展览
绘画长廊
中国书法
艺术图书
关于我们
English
 
 
居“一”治“一”,弘扬“笔墨之道”
 
 
    ——斥破吴冠中的“归零说”
 
 
童中焘
 
         
 

  标题中“斥破”,“斥”为“指出”义;破者,解析其是非而去之。本文的目的,是消解“归零”说,消解“消解笔墨”论;弘扬笔墨之道,是为居“一”治“一”。
  吴冠中以作品价巨而名高。自其“笔墨等于零”的论调出,因价巨名高,影响大且广,流害至今不能息。今年十月,吴冠中来杭州参加中国美院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坚持他的所谓“归零”说,大谈艺术之“美”与“创造”的空话,见诸《美术报》、《杭州日报》、《中国美术学院报》的报导与评论。“笔墨等于零”说,自欺欺人。虽然没有多少学术可言,却影响人们对中国艺术的认识,影响中国画的发展。并且事关学术风气。不能不予斥破之。
  中国美院报(2007年10月27日)载有《简远高人意,毫端通境逼》一文,其中之“四.‘归零说’—— 形式传承和精神活用的关系”,可以代表吴冠中本人的基本观点和其拥护者的想法;今即以此段文字为主,并稍引见于报端的若干言论,分条评述之。
  四.“归零”说——形式传承和精神活用的关系
   吴冠中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吴冠中说,这话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二,笔墨只是奴才,是为画家服务,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所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其中“零”是标准,即没有统一标准来代替,没有共性的价值,而标准就是作品的感情。不管是用什么手段表现的,只要传达出来了,就是好的。语言﹑手段﹑工具,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看效果,要把素质,功力,题材,技法等综合起来看,看能不能感动人,震撼人。就像一部文学作品,仅仅说教不能感动人,最后要看总体效果。
  吴冠中认为学画画不应该学笔墨,而应该学表现。要学会怎样表现出自己的感情,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产生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风格。能把自己的感情很好的传达给别人,能打动人,就是成功了。在这过程中,笔墨是自然形成的,笔墨按题材分,应是感情产生笔墨,而不是用技法套感情。任何笔墨都是好的笔墨,他反对程式化的笔墨,只要把生活中的契机表达出来,用什么笔墨都是好的。
  这是吴冠中针对中国画创作的一些不良现象所作的反应和个人见解。“笔墨等于零”所代表的“消解笔墨”潮流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对“笔墨中心主义”的解构。吴冠中反对程式化的笔墨。吴冠中认为:“笔墨要跟着时代走,时代的内涵变了,笔墨就要跟着变化,要根据不同情况,创造出新的笔墨,还有其他新的手段,为我服务。”

  一.“笔墨”为中国绘画所特有。“归零”说的实质,是消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
  有人以“有前提”为“归零”说辩护。须知:凡“命题”,必不得有前提。不知或不讲问题的实质,必东拉西扯,以作掩护。设前提,即显其说之假或伪。有讽刺意味的是:“笔墨等于零”五个“汉字”(依吴冠中所谓“汉字田园”以名)就赫然出现在他一年多前自己的展览会上。
  有人“赞赏”“归零”说,以为“零是数的最大,零既是无又不等于无,笔墨的进退在零的正数和负数之间,在‘有’和‘无’之间显现出中国文化精神最大的包容个性。零是‘有’的‘无’,还原零的基点是中国精神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大法。“
(《艺术的特性·中国美术学院吴冠中艺术研讨会纪要》·2007年11月24日《美术报》)这种解释,绝非吴冠中的本意,也是不切实际之谈。
  从艺术表现看,从中国画的高度看,都不能说“笔墨等于零”。“笔墨”是“一”,不是“零”。一张白纸为零;一落笔,对于绘画,便是“一”。中国画的大法是“一画”。空谈白纸,毫无意义。吴冠中“消解笔墨”,正是消解此“一”。笔墨被消解,何来进退?“归零”消“一”的结果,是中国绘画的艺术高度的丧失,这一独立艺术的消亡。笔墨的有无与“包容个性”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归零”乃是承认不承认、要不要笔墨的大问题;与中国画笔墨表现内部的“有”和“无”,不应相对而论。

 
   
 
   
       下一页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69号峻峰华亭D座217   
邮 编:100029
电 话:8610-58773897        传 真:8610-58773946
网 址:www.galleryofchina.cn    邮 箱:goc@galleryofchina.cn
中国大画廊版权所有2006
              京ICP备06046491号